“四重证据法”,就是以文献记载、各地民间风俗传说和当地人文遗迹为相对坐标,再用考古学证据予以证伪的方法。“‘四重证据法’实质上是建立在对其中任何一种的证据都可能是假的这个大前提之下的。它的科学性在于,可以纠正其中某一方面的不足或偏差,用相关联证的方式确保其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只要这四重证据在某些个点或面上能够达到高度契合和一致,我们就可以从逻辑上推导出其正确的结论。
从文献记载、考古成果和陶寺当地人文遗址、传说风俗四方面来 看,“四重证据”在陶寺遗址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陶寺遗址和尧都在时空上 高度吻合。
首先,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两代,有数十种文献都记载了尧都 在冀州、平阳一带,说明历史学家们比较认可这种说法。这里只选取 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予以说明。
如: “唯彼陶唐,率被天常,有此冀方。”(《左传·哀公六年》 引 《夏书》)
“帝尧陶唐氏……元年,帝即位,居冀。”(今本《竹书纪年》)
展开剩余91%“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从冀州始。”(《汉书》) 冀方、冀,均指冀州。冀州指晋国,即今晋南地域。《吕氏春 秋·有始览·有始》:“何谓九州……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所谓 两河之间,指的是清河(古济水)和西河(黄河)之间的地带。
晋南之所以称冀州,是因为古冀州境内的运城市河津一带为古冀国所在地,它的国都在冀亭,即今山西河津县。后来冀国在春秋中期 被晋国所灭,《左传·僖卅三年》云:“冀已为晋邑。”
《禹贡》所言冀州之范围包括今山西和河北大部,但就其原始含义 而言,仅指晋南一带。 《尚书正义》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另外,像《左传·哀公六年》唐孔颖达疏、《帝王世纪》《通鉴外 纪》《纲鉴易知录》《历代帝王年表》等都有尧“都平阳”一类的记载。
平阳是今临汾市古称。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 —尧之 古唐国所在地,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战国 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建都平阳。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全国划为 36 郡,属河东郡。西汉划全国为 103 郡国,仍属河东郡辖。 247 年即三国魏正始八年,置平阳郡。309 年即西晋永嘉三年,刘渊建 汉,都平阳。1116 年即北宋政和六年,置平阳府。明清再置平阳府, 直至 1914 年,废平阳府设河东道。
陶寺遗址位居山西省临汾市(即古平阳辖区)襄汾县陶寺乡,北 距尧都区 20 公里左右。从空间上来说,二者吻合。
关于尧所处时代,《尚书》《史记》《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等都 有记载,尧接帝挚,传位于虞舜,虞舜传位大禹,大禹传位子启,启建夏。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显示,夏的建国年代在公元前 2070 年 —— 这个年代是根据文献记载推断出来的。有学者还通过不同的推算办法, 推算出夏朝开始的年代分别是公元前 2043 年和公元前 2024 年。三种 推算结果,相差不足 50 年,在正常的误差范围以内。
陶寺早期宫城南门复原图
陶寺遗址位居襄汾县陶寺乡崇山脚下,北距临汾城20公里,其文化层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 4300 ~ 4100 年;中 期距今 4100 ~ 4000 年。这一数据同文献记载的尧舜禹时代基本上是 吻合的。之所以说“基本上”,是因为尧舜禹这些人物往往不是指具 体的个体,而是同其部族名称、图腾名称,甚或地名是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尧舜禹更可能是一个沿袭性的称号。 换句话说,尧舜禹应该是其 几代最高统治者的一个统称,如同今天不同国家的主席、总统、首相 等称谓。
事实上,在陶寺早期王陵中,也确实发现了处于最高且是同一等级的 6 座大墓。根据陶寺早期遗址延续 200 年的时间看,这 6 座 大墓的主人理应是前后相继的 6 代帝尧。
从陶寺当地的有关尧的遗迹遗址和传说、风俗来看,陶寺方圆 百十公里以内,这种民俗、民间传说和相关遗迹遗址是一种以陶寺遗 址为核心呈辐射状向外围,成系列、成逻辑的发散性分布状态。
陶寺西面的姑射山,传说是尧夫人鹿仙女即散宜氏女射杀野兽保 民安境之处,尧在这里和鹿仙女见面、恋爱,最后成就了“洞房花烛 夜”的千古美谈。这里的“仙洞沟景区”就有一处“洞房花烛夜”的 景点供游客赏玩。散宜氏女为帝尧生九子二女。
传说帝尧访贤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帝尧寻访的四个贤人分别是 方回、善卷、披衣和许由。披衣即蒲衣,亦写作蒲伊。今临汾蒲县有 蒲伊村,据说是披衣隐居之处。蒲伊村附近有帝尧与披衣论道之处, 后人称之为讲道台。而蒲县正是后人为纪念蒲伊所设的地名。
许由,传说是洪洞人,隐居在陶寺遗址边上的箕山。尧访许由著名的“洗耳”故事,就发生在此处。箕山脚下的那条颍河,被后人称 为“洗耳河”。
陶寺边上有个席村,传说是尧所拜老师壤父即席老师的故里。壤父在这里吟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诗歌《击壤歌》,后人因此称这个村 庄为席村。今临汾城北有个叫康庄的城中村,据说是另一首民谣《康 衢谣》的诞生地,“康庄大道”一词即来源于此。席村和康庄现在都还 保存有相关碑刻。
临汾城南现有建筑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尧庙,早在 6 世纪,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就记载了它的存在。尧驾崩后,传说葬在现临 汾市东北 30 公里处的郭村里隅涝河北岸山坡上。尧陵祠宇始建年代史 无记载,据金代碑文,唐太宗李世民征战曾屯兵于此。
涝河一带流传着尧、尧母、尧妻带领百姓治理洪灾,并和女妖大 战的壮美故事,这里因此留下了马刨泉、黑风洞、清风洞、尧姑庙、 上马台、马台村等遗址遗迹。 洪洞县甘亭镇士师村位于临汾市北 10 公里处,史籍记载这里是尧舜时代第一名臣皋陶的故乡。
人们为纪念这位先贤,把村名叫作皋陶。 清代中叶,当地文人嫌直呼圣人的名讳不敬,就改皋陶的官职“士师” 为村名。村东南有皋陶墓,村中旧驿道旁有皋陶庙。2012 年,相关部 门在洪洞县甘亭镇士师村,建立了以皋陶为主要宣传内容的我国首家 司法博物馆——华夏司法博物馆。
相传皋陶有一只可以明辨是非善恶的羊獬,又称直辨兽。当人 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 “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獬豸也叫“法”,文 献记载这就是后世“法”这一概念的出处。
西距士师村 5 公里处是羊獬的“故乡”——羊獬村。羊獬村流传 着关于羊獬的离奇传说和闻名遐迩的“接姑姑”故事。传说散宜氏女在 这里生下娥皇、女英。后来尧把他这两个女儿从羊獬村嫁给 35 公里之 外的历山的舜,羊獬便成了她们的娘家,历山自然就成为她们的婆家。 几千年来人伦礼制的上古遗风一直延续到现在。
每年舜帝农历五月初 五、娥皇六月十八,以及女英九月初九生日这一天,羊獬人都会拿上礼 物,成群结队地到 35 公里之外的历山祝寿纪念。 除了这些千年不变的习俗外,还有三月三羊獬人接“姑姑”回娘 家和四月廿八帝尧寿诞历山 6 村接“娘娘”回婆家两个隆重节日。这 两个节日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届时两地都要集会,唱大戏 10 天。洪 洞和临汾尧都区 5 个乡镇、22 个村总共有五六万人共同参与。数千年 来两个地方你迎我接、你来我往,从未间断。
临汾周边县市,几乎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尧的影子。在相传为帝尧故里的伊村南两公里处,是尧长子丹朱的演马场;在浮山 县古县村,三面险绝,唯东面平垣,据传为丹朱邑,是丹朱的始封地;再往南 20 余公里,有朱村饮马泉,《平阳府志》记载说是丹朱饮马处; 今浮山县城东南 10 公里处,有浮山天坛山,又名南尧山。与南尧山隔 空相望的北尧山,传为昔日帝尧最早的祭天圣地;
在浮山县境内,特别是毗邻崇山即塔儿山一带,有很多村名都与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槐埝的圣王山,响水河镇的尧上、尧头、尧村,东张乡的(丹)朱 村以及与翼城县毗邻的丹子山等;
洪洞县城东北 20 公里处的圣王村, 传说为舜诞生之地,城西 15 公里处有历山,建有神立庙,并有舜井、 舜田(亦名象耕鸟耘区)、象窝沟、神象岭、百鸟峰等遗迹;
霍州市东 20 公里处的陶唐峪,据说是帝尧的避暑行宫;
襄汾县新城镇南有一个 伯玉村,古时这里叫伯益村,是尧舜时代良臣伯益故里,附近有伯益 墓;
翼城县有唐尧城遗址,世传尧筑城于此……在襄汾,在曲沃,在 翼城,在安泽,在古县,在吉县等,尧迹比比皆是。
如此密集分布的遗迹和传说,从尧的出生、成长、建国,到逊位、 死亡,一个不落,这其中反映的绝不仅仅是普通百姓的美好愿望,更可能折射了一个已经被岁月冲淡的恍惚朦胧的历史真相:尧和这片土 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陶寺早期大墓所出龙盘
更要的是,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和观象台遗址,也同文献记载形成了对应。《竹书纪年》记载:
(尧)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 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 眉八采,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 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 十尺,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归之。
陶寺早期王陵出土的彩绘龙盘中,龙的图案是用朱砂绘制,正所 谓“赤龙”;蟠龙躯体上鳞状斑纹,亦可称之为“龙负图”;蟠龙自盆 底向盆沿盘旋而上,正是“攀天而上”。 联系到陶寺早期王陵 6 座大 墓中,除了两座大墓被外界扰乱而没有发现彩绘龙盘外,其他 4 座均 有同样图案和规格的龙盘随葬,这显然意味着,龙不仅代表着君权, 也代表着神权和族权。
剥开这则神话虚无飘渺的外衣,我们至少从中得到两个基本信息, 一是唐尧的成长和龙有密切的关系,二是尧建国于冀即晋南不是偶然 的,因为龙“足履翼宿”。这也暗示了晋南早在尧诞生之前就已经是华 夏族领袖人物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了。
陶寺观象台位于城址东南部陶寺祭天的遗址内,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 13 根夯土柱间的缝隙观测对面崇山的日出方位, 以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考古人员和天文学工作者曾在原址复 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通过实地观测,发现陶寺观象台能观测到可以 指导农作物播种和收获的 20 个时令、节气。除了冬至、夏至、春分、 秋分外,还有种植粟、黍、稻、谷的农时,当地四季冷暖气候变化节 点以及宗教节日。
陶寺古国观象测日以授农时,不仅仅只通过观象台观测天象这一 套技术,陶寺遗址出土的“漆木圭尺”除了可以用来测量当地的夏至 影长以确定“地中”外,它和立杆即表的组合使用,还可以在正午时 分测定日影,判定时令,制定历法。
观象台、圭表的出土证实了文献中尧“敬授民时”的记载大体是正确的。
《尚书·尧典》记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 辰,敬授人时……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竹书纪年》记载:“(尧)命羲和历象。”
司马迁的《史记》也有类似的记载: “(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此外,像民主禅让制的传说、尧舜“协和万邦”的传说等,都可以在陶寺遗址中得到相应的体现,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不再赘叙。
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文献记载、考古成果和陶寺当地人文遗址、传说风俗“四重证据”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陶寺遗址是曾经的尧舜都城基本成为考古和史学界的共识。
2015年4月14日至15日,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在山西省临汾市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全国知名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山西省和临汾市文化文物社科界专家参加研讨会。这次会议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临汾古为帝尧之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4300年前帝尧在平阳建都,开凿水井、钦定历法、敬授民时、建立城邦、设立谤木、实行禅让,开启了华夏文明之门。(孙瑞生:《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在山西临汾举行》,《中国日报》2015年4月15日)
仅两个月之后,即2015年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又在北京举行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向公众介绍了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指出,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遗址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所以,陶寺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虽然对于陶寺遗址一系列考古发现的性质和功能,学术界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但不容否定的事实是,尧都正在通过我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走出传说时代,逐渐向信史转变之中。(上官云:《专家通报陶寺遗址发掘成果 称该遗址或为“尧都”》,中新网北京6月18日电。)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商亡这三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7月好书股票融资作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长安街读书会推荐干部书单(经典篇)“2022长安街十部好书”等推荐榜单。
发布于:天津市